改革网 www.reform.net.cn 2023-12-12
12月9日,“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暨《改革》创刊3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改革》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承办。来自全国新型高端智库、政策研究机构、高校和期刊社的120余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隆重庆祝《改革》创刊35周年。
开幕式上,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刘嗣方在致辞中回顾了《改革》创办历程,分享了《改革》办刊经验,谋划了《改革》发展愿景,指出《改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蒋一苇先生于1988年创办的,《改革》35年探索前行的办刊艰辛历程与改革开放45年的伟大历史进程非常契合,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始终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并从《改革》内蕴的是初心传承、《改革》秉持的是守正创新、《改革》彰显的是时代精神、《改革》承载的是责任使命等四个方面阐明了《改革》的内在特质。强调在新时代新征程要秉承办刊初心和宗旨,遵循特色化办刊思路,坚持一流办刊标准,持续提升期刊质量,涵养名刊风范,恪守学术道德和规范,产出更多具有改革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的高质量学术成果,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改革》取得的卓越成绩,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实践和现实问题,为新时期、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要支持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与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加强合作,共建高水平学术共同体。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辑李军林在致辞中指出,《改革》的创办和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缩影。《改革》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已成长为中国经济学知名品牌期刊。他希望《改革》保持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改革》第五届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培勇在致辞中指出,《改革》应中国改革开放大潮而生,是伟大改革开放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在《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学术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改革》在学术界和政策面的影响力稳步提升。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是中国经济学学人、经济学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改革》学术委员会将为《改革》把脉定向,支持《改革》为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研究部部长李建伟主持。
在主旨演讲环节,高培勇教授以《宜以改革和政策双轮驱动经济恢复》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他指出,就当前的经济背景而言,讨论改革或是其他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经济恢复,或者疫后经济恢复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当前面临的疫后经济恢复不同于以往的经济恢复,它属于一种非典型的经济恢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非简单的平行关系,其中预期转弱是最基本、最深刻、最具“牛鼻子”意义的压力。信心和预期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疫后经济恢复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所提出的举措或对策,都应围绕如何稳预期、强信心来展开。就此而言,我们所面临的这种选择,无非是政策安排或改革行动。而政策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它至多只能起到一些辅助性的作用,根本的作用还是要依托于改革。要坚持政策的归政策、改革的归改革,坚持让政策和改革各归其位、各谋其政。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的障碍,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或加快经济恢复进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给各类经营主体松绑,增强经营主体活力,稳定包括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预期;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深化分税制改革,允许各地有落实中央政策的地方变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激发地方之间你追我赶,竞相迸发竞争力;从体制机制安排上鼓励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投身科技和经济活动,在全社会形成重商、敬商,敬畏科学、敬畏人才的良好氛围。总之,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的经济恢复进程,绝非把目标简单定位为回到疫情之前,而是要同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当下正在经历的经济恢复,是一个需要耐心,实打实把一件件事情办好的长期过程,在此过程中绝不能简单搬用以往应对周期性波动的老思路、老套路、老做法,而必须结合疫后经济恢复的新特点、新要求,以全新的理念、思想和战略实施与经济恢复进程相契合的精准式操作。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研究员作了题为《恢复和扩大消费要重点解决六大问题》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国家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对恢复和扩大消费不可谓不重视。但由于影响消费的变量较多,就当前而言,恢复和扩大消费,要重点解决好六大问题:理顺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解决无效投资挤压消费空间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解决城乡居民“不能”消费问题;减轻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负担,解决居民“不敢”消费问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压缩低收入群体,解决消费规模难扩大问题;提高供给体系的适配性,解决人们面对商品“不愿”消费的问题;打通消费市场的痛点堵点,解决居民“难以”消费的体制障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以《经济学的改革: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为题作了主旨演讲。他提出,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要有独创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论,认真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推动经济学的改革。应当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对以往的学术思想进行清理和反思,纠正“洋教条”和“洋八股”的片面性,把吸收外国经济理论与方法的有益成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基础上。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同时实现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张占斌作了题为《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三个倍增”》的主旨报告。他指出,2035年要实现“三个倍增”,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倍增。实现“三个倍增”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坚实性力量,要充分认识“三对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要充分调动“三个积极性”,即民营经济、资本市场、领导干部的积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以《全球工业发展与我国新型工业化》为题作了主旨演讲。她认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存在内需和外需同时有所下降、工业企业亏损面创十年新高、企业资金回流放慢、产能过剩问题抬头的问题,为此,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具体措施包括:出台财税金融激励性措施,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强对实体经济的要素投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将以循环经济和能源低碳转型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两个重要抓手;加大工业投资,既要锻长板也要补短板;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促进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国民共进”;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双循环”战略落到实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以《有效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题作了主旨演讲。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快速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但总体上看,过去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机制尚未从根本上消除。有效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打破土地市场的城乡分割,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主旨演讲环节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教授主持。
下午设置了三个分论坛。分论坛一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主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研究部部长李建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龚六堂、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罗知分别以《居民人力资本的差异化分布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关于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一些思考》《对未来十年改革开放与经济增长的思考》《改革赋能农业强国建设》《改革开放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改革与建设现代化国家》《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我国新发展格局形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多维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改革新议题:用中国经验丰富和发展市场经济理论内涵》《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题作了精彩的报告分享。分论坛一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柳学信主持。
分论坛二以“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卢现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严金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任保平、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余东华、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蓝红星分别以《把握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着力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和政策重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五大基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两套“三驾马车”》《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土地巿场化改革》《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转变》《产业增长陷阱:测度与突破路径》《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与难点》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分论坛二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院长毛中根教授主持。
分论坛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学术期刊的使命责任”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经济管理》《财政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南开经济研究》《经济纵横》《现代财经》《农村经济》《商业经济与管理》《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政治经济学评论》《北京社会科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当代财经》《宏观质量研究》《中国流通经济》《农村金融研究》等全国25家期刊的负责人介绍其办刊经验,就如何推动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作了精彩的分享。分论坛三由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章文光教授、《新视野》副主编马相东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网、重庆国际教育在线、新浪网、金台资讯、重庆日报、华龙网等媒体报道了研讨会有关重点内容。详见https://www.cssn.cn/glx/glx_xszx/202312/t20231211_5705460.shtml、http://www.cq.xinhuanet.com/20231212/778cfd27f7194639a9ad95f14b610be2/c.html、http://cq.people.com.cn/n2/2023/1212/c404782-40675242.html?share_token=8048d948-496b-462a-8879-eb4fae2fbff6、https://share.gmw.cn/www/xueshu/2023-12/10/content_37018379.htm、https://cq.cri.cn/2023-12-11/bea56e7f-a793-547a-6a3b-a4d340b272b0.html、http://home.china.com.cn/txt/2023-12/12/content_42632855.htm?f=pad&share_token=27a70eb6-1b60-47c0-a9e6-b3b9ee0cef01、https://mp.weixin.qq.com/s/DEcUXVWXxc9_OfAuULd4Jw、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12-12/doc-imzxszya6672777.shtm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5049852094601788&wfr=spider&for=pc、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10&id=1771797、https://news.cqnews.net/1/detail/1183742359753789440/app/content_1183742359753789440.html